The Response of the Singing Bowl by Meridian Instrument

頌缽對身體經絡影響的探討


楊琳 -世界自然醫學大學 博士研究生
本文發表於<自然醫學健康生活>南京舉行的第四屆世界自然醫學學術大會 2010/10/15-10/17 P.342-346


The Response of the Singing Bowl by Meridian Instrument
Lin Yang (yanglin77@yahoo.com) -WONM University



Abstract:
In Buddhist practice, Tibetan singing bowls are used as the support for meditation, trance induction and prayer. For the past few years, more people use the singing bowl as the instrument to relax their body, even develop the singing bowl therapy to integrate the Body-Mind-Heart. We test the people, before listening the singing bowl and the end of the singing bowl by meridian instrument, we find that most people change their meridian, and still getting better after the end of the Singing Bowl.

Key word:
Singing Bowl, meridian instrument, vibration. 



摘要:
頌缽,在西藏傳統中是神秘的法器,修行人常在靜坐時用音缽的聲響提醒自己保持專注。近幾年,由於頌缽產生的音波音頻長且穩定,其聲音本身的共振能量能對身體的內在頻率產生調整與共鳴效果,因而被一些人或團體運用來做為身心靈的療癒工具,而漸漸脫離純粹法器的概念。本研究針對某頌缽團體成員調查發現,頌缽者 與聽缽者在主觀認知上皆表達頌缽對身心有明顯變化,另透過Pulse Health Care System (PHCS) 的經絡共振儀,測量頌缽者及聽缽者之頌缽前後身體經絡變化中發現,頌缽者與聽缽者多數頌完缽後其經絡狀況會有明顯改善。少數頌缽 結束後沒有明顯改善者,乃身體仍處在好轉反應過程中,經過半小時後再測,發現身體經絡改善仍在持續中。

關鍵字:頌缽、經絡儀、共振原理



前言:
頌缽,在西藏傳統中是神秘的法器,歷史學者相信,利用音缽製造聲音的傳統起源於西元八世紀的密宗大師-蓮花生大士,隨著佛陀的教誨從印度帶入西藏與喜馬拉 雅山區,修行人在靜坐時用音缽的聲響提醒自己保持專注。頌缽通常由喜馬拉雅山區隕石所煉取而成的七種貴金屬(金、銀、銅、鐵、鉛、錫、水銀)燒熔冷卻後, 再逐一以手工鑿擊成型,所以每個頌缽大小、重量、與特性都不相同,也會因應持缽者的能量狀態而發出不同的質地與音色,而各有其獨特的頻率與療癒力。


頌缽從基本物理學來說它只是一種無形無色、餘音飄渺的波音,只是一種無調之音,稱不上連串成連音。但通過敲擊或以摩擦的方式可使頌缽產生震動,頌缽所發生 的音波音頻長且穩定,因此能將聲音本身的共振能量頻繁地穿透身體,而與身體內在的頻率產生一種調整與共鳴效果。


2008年中,以關懷臨終者為宗旨的慈濟大學柔適照顧研究團隊,邀請荷蘭籍音樂治療師Hans De Back,在花蓮開設工作坊,教導團員們以頌缽作為陪伴,協助臨終者與家屬釋放緊繃的照護處境,慢慢形成頌缽團隊。現在頌缽團隊公開固定在每週五下午於慈 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內一間木質地板教室內頌缽,頌缽參與者主要以人文學科的研究生為主體,並對外開放給任何需要頌缽療癒的人或想要體驗頌缽療癒者。二年 來,參與聽缽的成員,除了該校的師生外,尚包括一般校外民眾,其中有不少癌友、慢性病患及精神官能症者。


缽人人都會敲,但是否真的能夠敲出足以撼動人心的低頻波,則需要技巧的磨練才能精準地掌握敲缽技巧。而每個人五官感受力不同,因此頌缽後的狀況也因人而 異。頌缽團隊每次頌缽活動時間約為二個小時,但並沒有任何規定頌缽者或聽缽者必須待足二個小時。團員頌缽時,也沒有一定的模式,頌缽者有時為自己頌缽,有 時為別人頌缽,有時群缽共起,有時單獨缽響,有時會「運缽」(把缽靠近人體,並於全身不同部分敲響),有時會「行缽」(邊手持頌缽,邊緩行),有時會把缽 直接放在身體軀幹部位。至於聽缽者可以閒散的身體姿勢與心情來聽缽,可以站立或打坐,或直接躺下採仰臥或俯趴,過程中亦可隨身體舒適與否更換姿勢。在頌缽 活動結束後,會有半個至一小時的小聚會,彼此享用一些水果及茶點,並分享頌缽過程中個人的體驗。


多位頌缽者曾如此描述其頌缽過程中的身體感受:「缽聲好似形成一個洞穴般網罩,人在網罩裡就像被包起來。在被缽聲『包」起來的感覺是寧靜、分明。」這種網 罩其實就是籠罩在身體外圍的一圈氣場,一般人平時很難感受到自身氣場的存在,但此時由於頌缽者本身身心呈「入定態」,加上頌缽所引發的強烈波震,而較能輕 易感受到氣場。


不同於頌缽者必須專注頌缽,聽缽者在頌缽過程中的意識通常是渙散與破碎的,他們或在半夢半醒之間聽到輕微的頌缽中,或遂沈入夢鄉,或作夢,或在輾轉之間又 醒了過來。許多聆聽者剛開始聽缽時會出現一些意境的想像。有的會想像平靜的湖面,波聲彷若湖面的漣漪,緩緩的擴散出去。有的會看到光,或看到觀世音菩薩。 有些人會觸動記憶而釋放負面情緒或疼痛感。例如,一位乳癌轉移至全身的癌友分享說道,當她閉著眼時,清楚看到全身被一股蛋形的金黃色光籠罩著,頓時彷彿回到母親子宮溫暖的懷抱中,真實生活中和母親的糾葛瞬時凍結,眼淚就涔涔落下。


除了上述主觀上的敍述外,研究者希望透過 Pulse Health Care System (PHCS) 的經絡共振儀,希望客觀理解頌缽前後身體經絡的具體變化。本研究在不影響平日頌缽活動下,為七位頌缽者及聽缽者在頌缽活動前後做 經絡共振測量,而有以下發現。




(1)頌缽者經絡的改變


研究發現大多數頌缽者在頌缽後,其原本數值偏高的經絡大多會得到緩解。以如圖一頌缽者B為例,膀胱經由紅色亢奮稍微減弱;膽經也由橙色轉為藍色;而小腸、三焦經及大腸經等的經絡能量都有明顯地回到正常生理範圍,只有左側心經由正常值轉為亢奮。




(上)圖一、頌缽者B,頌缽前後(右邊:前,左邊:後) 經絡改變情形



(2) 聽缽者經絡改變



但在純粹聽頌者的經絡變化圖上,會發現經絡高低有較多消長的現象。如圖二聽缽者F肺經,肝經及膀胱經,但心包經及脾經反而變弱。而圖三聽缽者G的經絡變化圖中顯示肺經,小腸及膀胱有明顯改善,但膽經,大腸經及肝經反而轉偏亢奮。




(上) 圖二、聽缽者F聽缽前後經絡波動圖




(上) 圖三、聽缽者G聽缽前後經絡變化圖



在圖四聽頌者E中也出現類似情況,其聽完缽後,三焦及大腸經轉為正常值內,但心包經卻轉為亢奮。




(上) 圖四、聽缽者E在頌缽前後經絡差異比較



問題與討論:


本研究得出頌缽,不管是頌缽者或聽缽者,其經絡皆會受到影響。研究者想問為什麼多數的聽缽者在聽完缽後其身體經絡不像頌缽頌者產生較明顯的改善呢?

有沒有可能由於大多數聽缽者,其身體原本都處於較虛弱狀態,雖然聽完缽,但其身體仍處於好轉反應的過程?圖五是研究者對聽頌者E在聽缽結束後半小時再做一 次後測。從圖五得知雖然聽缽已結束半小時,但聽缽者大多數經絡仍在持續變化中,與聽缽前相較下,原本亢奮的肝經漸緩。而由圖六,聽頌者E於聽缽前後及聽缽 後半小時經絡波動圖中(紅線為頌缽前,綠線為頌缽後,藍線為頌缽結束後半小時再測),可以明顯看到藍色線幾全低於紅線色,而藍色的振幅也較為平緩。 




(上) 圖五、聽缽者E聽缽結束後半小時與聽缽前經絡變化比較圖




(上) 圖六、聽缽者E聽缽前後及聽缽半小時經絡波變圖



從圖六聽缽者E的經絡波動圖可初步得知,因為頌缽造成身體經絡的波動並不是特別針對某一臟腑或經絡,而是對身體產生全面性的影響。因此,雖然頌缽活動已結束,但頌缽造成波動仍持續在身體內流動,仍持續影響著經絡的平衡,而身體也會經歷好轉反應的過程,某些經絡改善過程中,會造成其他經絡的變化,但最終會再 度達到新的平衡。至於要經過多久時間再做後測,十分鐘或半小時?則仍須進一步實驗証實。


頌缽過程中,大多數情況下頌缽者是手持缽,而聽缽者多半是用耳朵聽,兩者所感受到的物理振動波是不同的。頌缽和聽缽者分享其身體經驗中,最常提到的是當缽 靠近人體時,除了生理上產生的熱、癢、麻、酸、痛的現象外,有些人會感覺到氣在身體內的流動,有些人會打嗝,有些會氣動,原本緊張的肌肉或臟腑有明顯的放 鬆,有些人甚至很快就睡著。


頌缽產生的生理機制可以共振理論來解釋。王唯工(2002)以共振理論來解釋血液循環,據此推論中醫傳統的「氣」與「經絡」的存在,並發明的脈診儀。他指出氣是一種共振,也是人體血液循環的動力,在最好的共振狀態時,血液可以用很小的能量輸送。王唯工(2009)更進一步提出共振之氣也就是在血管及血液中傳送的聲波。這類聲波以血液壓力波方式在穴道及各器官集結的振動,成為推動血液進入各經絡、各器官中小血管的動力,而血液進入小血管後,組織中的負壓就會經由毛細管及虹吸現象,將血緩緩的引導進入組織中。血液壓力波的頻率較低,是次聲波,耳朵是聽不到的,但可由身體的感覺,察覺其存在。「身體的動脈,只有 一根弦-主動脈,但有許多共振腔,心肝脾肺腎等,一根弦故有一組共振諧波,而各個共振腔分別與一個諧波共振,並加強此諧波能量,有收集此諧波之功能。」


頌缽所產生的波頻是被動性的,它可在人體氣血原有的諧波共振基礎上,對身體產生更大的和諧共振波,此和諧共振波可促進微循環,提高血液中的含氧量,並增加 器官的血流量。因此當頌缽靠近人體時,其深沈悠遠的波頻(物理特性的聲波+震動)能與人體中的細胞、器官、水分等分子產生共振,人體內細小的原子也會隨著 頌缽的音波振動而變化,因而有時會在生理上產生的熱、癢、麻、酸、痛的現象,此乃微血管與末端或表層神經受到刺激,促進血液循環所致。因此頌缽所發出的聲 音能影響附近物質組成分子結構的振動頻率,可重新調整身體能量,並激發自癒能力與能量流動,改善身心糾結、阻塞與各種疼痛不適。


如果以氣功和頌缽來做比較,氣功簡單來說就是練氣和練意的功夫,「氣」是指呼吸,「功」就用意識不斷地的調整呼吸和身體的姿勢,以意引氣,循經運行,促 進、加強臟腑功能的氣化(林厚省1997)。練「氣」又包括調心,調息和調身三個方面。「調心」指的是腦中要祛除雜念,放空和放鬆,但又不能昏昏沈沈。 「調息」也就是「吐納」之術,以現代語言來說,就是採「腹式呼吸」,把氣深而沈地吸到丹田(小腹)之處。至於「調身」,不論是用站姿,坐姿或是臥姿,均要 達到全身放鬆入靜的境界。在練功過程中,調心是最重要的,卻也是最難掌握,可先透過調息,將專注力於在呼吸,進而調調整身體姿勢,再進而調心進入雜念全無 的狀態。長期鍛鍊氣功到一定程度時,便可調動存儲於人體的內氣,在需要時通過手掌或手指等相關身體部份發放於體外,此稱為「外氣」。


頌缽者與聽缽者不像練氣功者,他們不須刻意調息,而是先藉由頌缽過程中波音來調心,並透過物理性的波動,由外而內調身,這過程很像氣功的外氣,但因有物理作用,波動度更強。


頌缽時,頌缽者與聽缽者並沒有各自安住在渾然忘我的「無想之界」,相反的,他們的意識是波動的,這過程類似催眠狀態時意識會產生解離,即意識會產生一種無主體的自我漫遊。許多氣功研究結果指出氣功運動者的腦波較會易進入α及θ狀態,即練習氣功者較易進入放鬆冥想的生理狀態(李嗣涔1991,黃英哲 2007)。研究者推論頌缽者及聽缽者在頌缽時的腦波應該也多處於α及θ狀態,但這需要進一步透過腦波儀來研究証實。


頌缽不但是身體的調音器,也是身心探索的工具之一。在個人及頌缽團隊所累積的個案中,發現頌缽在失眠、壓力、躁鬱、兒童過動或自閉症、情緒失調與疼痛控制上,也都有令人相當的回饋與反應。在後續研究中,研究者想持續探究頌缽對身體經絡運作的具體影響因素為何?是缽本身產生的音頻或是來自缽的直接物理震動? 還是與頌缽者個人的技巧或能量場有關?哪一類的缽對哪一類型的疾病可以產生明顯效果?把缽直接放在軀體上敲擊,和隔小段距離敲擊的效果是否有不同?如果事 前測得聽缽者的哪幾條經絡比較偏離正常,有沒有可能透過頌缽的循行經絡而直接改善該經絡的氣血狀況?



參考文獻:
王唯工(2002),氣的樂章。台北,大塊文化。
王唯工(2009),氣血的旋律。台北,大塊文化。
李嗣涔(1991),氣功的科學觀。科學發展月刊,19(8)1054-1059
黃英哲(2007),氣功運動對生理及心理影響之探討:腦波與心理量表之印證。運動教練科學,8105-122
林省厚(1997),氣功三百問。台北,林鬱。